當前位置: 芒果小說 現代言情 南音 后記 我辭別了我出生的屋子

《南音》后記 我辭別了我出生的屋子

在這艱難的一年里,我曾無數次對自己說:“等我寫完了,等這一切都結束了,我一定要寫一個很長很長的后記。”這話其實類似于泄憤,尤其是在我覺得要寫不下去的時候;也類似于多年前準備高考的時候,在晚自習的間隙,對著窗外夜空用力地咬著筆桿發誓:“等我考完,就把這滿桌子的書都燒掉。”

結果高考完了之后,我沒有舍得燒掉任何一本書。一樣的,十年后的今天,在《南音》的最后一個字敲出來,《龍城三部曲》也隨之結束的今天,我卻突然覺得,好像,沒什麼好說的。

2008年2月,我寫下了《西決》第一章的標題:“待你歸來”。到2012年1月,《南音》出版,差不多四年了。足夠一個人大學畢業。而我,卻因為一直都在跟這個姓鄭的家庭打道,覺得四年只是一轉眼的事。我從不認為我寫了一部家族小說,因為像我這樣一個生在工業城市,度過了人際關系簡單的寂寞年的人,不可能對所謂“家族”有什麼深刻的。我自己是個永遠的異鄉人。我的爸爸媽媽各自經歷了跟復雜的中國現代史相關的漂泊,在一個不是他們故鄉的地方,偶然地安了家,我常常跟朋友們開玩笑說,我是我故鄉那座城市的“第二代移民”。從年時代起,我就知道,這個我出生,長大的城市,只是我一個人的。那種覺,換了一個長在一家幾代在同一片土地上盤錯節的“家族”中的人,怕是怎麼也不會懂的吧。

Advertisement

我總是喜歡待在一些讓人忘記歸屬的地方。比如,剛到法國時那個國際語言班,30幾個學生來自20多個不同的國家;比如,我實習的時候,那間五位同事各自的母語正好湊齊五個大洲的辦公室;還比如,現在,這個隨便一個地鐵站里能聽到各種方言的北京。五湖四海的混錯,總是讓我在第一時間聯想到“江湖”這個詞。可是在我的小說里,永遠只有那麼孤單的一座城。龍城。

他們都問我,龍城是你的家,太原嗎?我不知道該怎麼說。我覺得很像,但又不是。不過,我所有偏的人們的故鄉,都是這里。“龍城”最終會變一個龐大的墓地,林立著所有這些角的墓碑。——我知道,我又在比喻了,有時候我真恨自己為什麼總是要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,看著好像故弄玄虛。其實是因為,很多時候,想到一些復雜的事,我眼前出現的就只是一些畫面而已,我也很像試圖用清晰,明白,說明質的語言把它們概括出來,可是,最終,我只是描述了我看見的那些畫面——有時候濃烈,有時候帶著氣味和溫度,偶爾,還有聲音。

把它們都寫下來,就是龍城。那個世界是我的,我創造的。

為什麼要寫作呢?因為那是件讓我快樂的事。——在開始寫《西決》之前,問題和答案都是這麼簡單。可是自從《西決》開始,我從寫作里獲得的痛苦越來越多,多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,“快樂”和“快樂”之間,居然隔著那麼漫長的距離,這一路的地貌,復雜到我無從判斷。因為我再不能像當初那樣,簡單天真的相信著:自己認為對的東西,就一定是的。心深,早已開始質疑自己的審標準,質疑自己深的東西的合理,質疑我所追求的那種小說的意義……有那麼多時候,我都想找個人跟我談談這個。我不需要任何虛妄的鼓勵和安,不需要任何人跟我說“我相信你能做到”,我只想有人能看得清我掙扎在一個泥潭里,那或許并不是沼澤一般的絕境,卻足夠摧毀我世界里的每樣東西。

Advertisement

可是人們都驚訝地跟我說:“你對生活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嗎?你已經從寫作里得到了那麼多。”談的往往就在這一刻煙消云散,我笑笑說:“別理我,我發神經,喝酒吧。”于是大家參差地杯,他們沒注意到我其實本沒有端起我的杯子。我看著有人醉了,有人流淚,有人嘆息,我就會突然開始強烈的想念我小屋里的那張書桌,我的電腦和臺燈。像鄉愁那樣地想念。也許每個人的人生都經歷過這種深淵一樣的瞬間,清醒著默默地求救,后甚至還配著沒心沒肺的音樂。

在《西決》里,我告訴自己忍耐,并試圖說服自己忍耐的盡頭就看得見一直在那里等著我的意義;在《東霓》里,我夠了,我告訴自己就任這一次,就盡興這一次,也許真正的天才醉了以后,上天贈給他們的就是妙手偶得,但是我,可能得到的只是黑夜盡頭照亮的那桌慘不忍睹的殘羹。去年夏天,在某場東霓的簽售會上,我一遍遍在扉頁上寫我的名字,然后就接到了一條短信,是一個朋友發給我的,短信的容是:“看完了《東霓》,你真的還好嗎?你是不是應該停下來一段時間,暫時不要寫了,如果你需要面對一下你自己心里的惡意跟痛苦,我陪你。”我看完了,繼續簽名,一邊眨眼睛,把眼淚回去。

我想我還是幸運的。因為還是有人看見了。

現在,我站在《南音》的盡頭,暫時還無法相信一切都已結束,暫時還無法覺得云淡風輕。我不想簡單地解釋我把什麼東西放在了《南音》里,因為——因為我已經拿出來了所有我可以放進去的東西。這句話顯然不能作為“容提要”吧,也不能拿來應付宣傳期——人們需要簡明扼要的提示,就像高速公路上那一個又一個提示公里數和目的地的路標。可是“小說”本,恰恰就是那條長得沒有盡頭的公路啊。

Advertisement

西決這個人就是我的理想。在《南音》里,我把理想砸碎了。

既然我已經不再相信我曾經深信不疑的“”,既然我現在又沒有找到新的坐標,那先破壞掉之前確立的,也許就是唯一的辦法。這自然不省時省力,也不聰明——有幾個真正聰明的人會從心里熱“失敗”呢?在寫作《南音》的痛苦的一年里,我一遍又一遍地跟自己說:忘記所有的事吧,這個小說是為了求“輸”而寫的。它當然不是一本令人輕松愉快的小說,從技角度來說,我甚至不認為它是三部曲里最令自己滿意的——可是,我只能這麼寫。讓所有的疼痛和思考,像那樣從笨拙的缺陷里毋庸置疑地流出來。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意象總活在腦海里,我才不知不覺間賦予了《南音》中的另一位核心人,“陳醫生”一個任務,治療那些壞的

我知道,《南音》的結局,或許荒蕪。可是在南音夢里那個永恒的靜謐小鎮上,天空永遠是碧藍的。所謂“蒼天”,指的就是那種讓人覺得敬畏的澄明吧。就像葉賽寧的詩:“我辭別了我出生的屋子,離開了天藍的俄羅斯。”在那樣的碧藍下面,我們所有的希和絕,都是渺小的。

謝所有期待《南音》的人。

謝所有為了這個三部曲的系列努力工作過的人。

最后一句話,講給他們三個聽:西決,東霓,南音,我是那個說故事的人。我你們,再見了。

猜你喜歡

分享

複製如下連結,分享給好友、附近的人、Facebook的朋友吧!
複製鏈接

問題反饋

反饋類型
正在閱讀: